作為最早工業化的化學纖維產品,粘膠纖維憑仗其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自然屬性及產品吸濕、溫馨的特性深化消費者喜歡。但受制于工藝限制,粘膠纖維消費過程中會產生CS2、H2S等氣體并排放廢水,環保問題不斷備受關注。固然當前行業關于高濃度的含硫廢氣已勝利完成了回收應用,但是低濃度的廢氣仍由排氣塔高空排放,仍然會給周邊環境形成污染。如何在消費過程中徹底處理廢氣排放問題,實在踐行綠色開展理念,施行綠色制造十分關鍵。
近日,作為粘膠纖維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唐山三友集團興達化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友化纖”)在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開展聯盟輔佐下,發布了企業首份《可持續開展報告》,鄭重承諾到2030年,單位產品完成碳減排30%,到2055年完成碳中和。那么三友化纖是如何處理廢氣排放這一老大難問題的?近日,《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了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開展聯盟成員企業——三友化纖,公司環保管理部部長尹景濤向記者引見了公司近年來開發的生物法廢氣處置低濃度大風量含硫廢氣技術。
環保隱憂是粘膠纖維最大痛點
粘膠纖維是以自然纖維素為根本原料,經堿化、黃化后轉化為纖維素黃原酸酯溶液,再紡絲而成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其消費過程是采用漿粕與CS2反響生成能溶于堿溶液的纖維素衍生物——纖維素黃原酸酯,整個過程中,CS2不斷存在,其參與化學反響后產生的含硫廢氣(CS2、H2S)成為粘膠纖維企業關注的重點環境管理問題。
近年來,行業經過原液黃化排風、紡絲機內排風、精煉-水洗排風、酸浴脫氣尾氣、酸站排風、CS2直冷回收系統尾氣等工序節點對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含硫廢氣停止了有效回收并停止統一管理,極大水平上優化了工作環境并減少了環境污染。但經過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堿噴淋這一經典廢氣處置工藝道路后,其殘存的低濃度廢氣仍需求由排氣塔停止高空排放,仍對周邊環境形成影響。因而,如何處理低濃度大風量的含硫廢氣管理問題是行業需求攻克的難題。
生物法廢氣處置帶來里程碑式打破
三友化纖是粘膠短纖維、莫代爾纖維、萊賽爾纖維消費商,是中國目前獨一具備三代纖維素纖維消費才能的企業。公司一直堅持科學開展觀,把社會和環境義務作為開展的首要前提,既抓金山銀山,又抓綠水青山,據守環保底線,積極推進污染防治技術改造,不時加大環保投入,積極落實國度環保政策請求,為企業的綠色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于含硫廢氣的管理問題,三友化纖高度注重,其裝備的冷凝回收、堿噴淋、活性炭吸附回收技術處置技術廢氣管理濃度限值,曾經遠低于國度規范限值請求。但是三友化纖的目的并不只僅是到達國度規范,而是想的更遠!霸缭诙嗄昵,公司就開端思索,要想久遠開展,必需徹底處理含硫廢氣的排放問題,這是集團任務所在!币皾f到。
從2015年起,三友化纖就與協作同伴一道開端了結合科研攻關處置低濃度含硫廢氣的技術,并勝利研發出了生物法廢氣處置技術。尹景濤引見,生物法廢氣處置技術主要是應用微生物處置技術處置低濃度CS2、H2S混合氣,經過生物細菌處置后,廢氣轉為硫酸,經進一步處置后回用至消費系統,處置過程中,H2S去除率到達95%以上、CS2尾氣去除率到達90%以上。
尹景濤引見,該技術為三友化纖自主研發設計,先期研發勝利后,后期在推行過程中不可防止地遇到了一系列問題,比方安裝擴展后要思索如何防腐,處置量加大后如何保證處置率穩定,如何進一步降低安裝的能源耗費等問題。為此,三友化纖各部門親密協作,加大攻關力度,在嘗試應用多種新資料后,陸續打破了重點設備的防腐難題,經過工藝流程的精密化設計及管理,完成了系統穩定的處置率,同時降低了系統的能耗。從2019年投入運用到目前,公司共有6套安裝在穩定運轉,處置率契合設計預期且能耗控制良好,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談到生物法處置技術待改良之處時,尹景濤引見,生物法處置大風量、低濃度廢氣技術在國外已有應用,但在國內還處在研討階段,目前仍存在運轉費用較高、能源耗費較大的問題。下一步三友化纖將經過優化過程控制、參數精密化管理等措施,在保證處置率穩定的前提下,降低系統的能源耗費程度。經過研發攻關,進步菌種的質量,停止細菌馴化,逐漸進步菌種的含硫濃度耐受性及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性,進一步增強廢氣生化技術的推行應用。
關于該技術的開發意義,尹景濤以為,生物法廢氣處置技術為我國粘膠纖維行業管理低濃度含硫廢氣提供了技術根底,也為粘較纖維行業的久遠開展奠定了堅實根底,將作為里程碑式的打破,為含硫廢氣處置帶來新的開展點。
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開展聯盟
(CV聯盟)
CV聯盟是由再生纖維素纖維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協會自愿組建的公共管理機構。聯盟共計12家成員單位,包括2家行業協會、10家再生纖維素纖維消費企業,其控制再生纖維素纖維產能超越300萬噸。聯盟目標是樹立一個行業間相互監視、相互促進的綠色開展公共交流平臺,以最大水平減小再生纖維素纖維消費及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近年來,CV聯盟經過制定“聯盟道路圖”“行業綠色開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白行業可持續開展途徑,撰寫行業可持續開展報告并展開一系列行業走訪交流活動,持續提升行業透明度,推進行業綠色可持續開展。